close
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。巴特在本書中嘗試了一種「發散性」行文,揉和思辨與直接演示為一體。這是一種「散點透視」的「零度寫作」。恍如萬花筒。作者擷取出的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,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鏡的折射下,建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。作者以對應的文體形式,揭示了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、幾段思緒,剪不斷,理還亂。相形之下,以往相關情愛、戀語的條分縷析、洋洋灑灑的「反思」八股,就不免顯得迂腐、淺陋……而這正是解構主義要證實的。

《戀人絮語》一書是巴特晚期的著作,源自於一九七五年巴特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歌德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討論班,維特是充滿激情的思辯型戀人的原型,巴特後來卻擺渡於維特之外,使得戀人的話語成為一種解構意義上的可能。本書在一九七七年在法國問世後立即風靡西方文壇,一九九四年中譯本問世後,頃刻成為罕見的學術性暢銷書,在《戀人絮語》效應的發酵下,台灣讀者終於發現這個名字—羅蘭‧巴特。

因為去年去看了《戀人絮語》這部音樂劇
所以後來就想說買其概念的由來-戀人絮語,來看看
放了很久,最近才拿出來看看

說真的...書超悶的啦~
基本上我是看不怎麼下去啦~
不過支持我繼續看下去的
大部份就那書裡面譯者的注解
基本上裡面很多的內容,像我根本不太會去翻閱的
不過大部份的內容為很有名的"少年維持的煩惱"
但透過譯者取其精華的部份,省去了很多冗敘的部份
還是算有收獲的啦~

下來我就取一些我覺得還不錯的部份

[相思]
古代相傳宙斯將「陰陽人」裁成兩半。「原來人裁成兩半後,這一半想念那一半,想再合攏在一起,常互相擁抱不肯放手,飯也不吃,事也不做,......就是像這樣,從很古時代,人與人彼此相愛的情慾就種植在人心裡,它要恢復原始的整個狀態,把兩個人合成一個,醫好從前截開的傷疼。」

其實以前的人就把戀人們愛得難分難捨的情緒敘述得這麼好

[我們是自己的魔鬼]
歌德「我們是自己的魔鬼,我們將自己逐出我們的天堂。」

我們常常忘了自己其實是幸福的
所以將自己逐出原本的幸福之中
我們是自己的魔鬼

[特定的日子]
戀人感到與情人的任何一次相會都像是一次節日。
能「成為他人的節日」這事難道對你來說無足輕重?


如果能成為他人的節日的話
那就你對於這個他人,應該是很重要的人

[輕生之念]
維特「據說有一種寶馬,當牠們受到過份刺激時,或者過度疲勞時,會本能地用牙齒咬開一根血管,以便呼吸得歡暢一些。我也是這樣,我常常想割開一根血管,以求得永恆的自由。」

輕生之念偶爾有之
為什麼會有?
也許只是想求得一個永恆的自由,一個能呼吸得很順暢的方法

[就是這樣]
在餐館裡,最後一道菜上完之後,人們就開始收拾桌子,重新準備明天的事情;同樣的白桌布,同樣的餐具,同樣的鹽罐:這是位置的世界,輪流替換的世界,沒有什麼

我們常常自認為自己對於他人是個很重要的角色
其實,即使有一天,你突然消失了
明天他還是會活得很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nqu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